數不勝數

東方的數學家

張衡 (78 - 139),東漢人。在天文測量中得出圓周率的兩個近似值3.14166和3.1623,比印度和阿拉伯人早了500年。

劉徽 (~225 - 295),魏晉時期人。他以割圓術計算3072邊形面積時計得圓周率π=3.1416,稱為「徽率」。

祖沖之 (429 - 500),南北朝宋國人,率先在曆法中引入「歲差」概念。祖沖之求得的圓周率3.1415926~3.1415927,歐洲人在1573年才計得此數值。

趙爽 (182 - 250),三國時代吳國人。他深入研究《周髀算經》,對「勾股定理」給予解釋和證明。

賈憲 (~1010 - 1070),北宋人。最早利用三角圖表示二項式展開系數的規律,曾被楊輝引用成為「楊輝三角形」,其後正名「賈憲三角形」,等同於17世紀時的「帕斯卡三角形」。

花拉子米 (~783 - 850),波斯人。他對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催生了代數,在《印度的計算法》一書中系統地介紹印度數碼和十進制記數法以及相應的計算法。

沈括 (1031 - 1095),北宋人,一生諸多科學成就。在數學上,他從堆起的酒墰和疊起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積體研究中創立了「隙積術」,也從田畝中的弧、弦和矢之間的關係創立「會圓術」。

李冶 (1192 - 1279),金、元時期人。他的成就是改變了傳統,讓常數項可正可負。利用「天元術 」列出高次方程,解決分式方程問題和以純代數降低方程次數。

秦九韶 (1208 - 1261),南宋人。他的「大衍求一術」,即一次同餘方程組的算法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其解法與後來的「高斯定理」一致。

郭守敬 (1231 - 1316),元朝人。他專職於修曆、設計和監製天文儀器,結合資料計算出1回歸年是365.2425日。他研究了自西漢以來70多種曆法,編製出中國歷史上使用長達360年的「授時曆」。

楊輝 (~1238 - 1298),南宋人。除了記錄和解釋「賈憲三角形」,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排出豐富的縱橫圖,即今天稱之「幻方」和討論其構成規律的數學家。

朱世傑 ((1249 - 1314),元朝人。他率先在中國數學史上提出正負數乘法的正確法則,於《算學啟蒙》中記載的「九歸除法」口訣與現今流傳的珠算歸除法幾乎一致。

徐光啟 (1562 - 1633),明朝人。他引進了歐洲先進的天文學知識,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的前6卷。今天我們沿用的點、線、面、平行線、純角、銳角、三角形、四邊形等,都是他最先使用並確定下來的專門名詞和術語。

吉田光由 (1598 - 1672),日本人。他的作品《塵刧記》推廣算盤在日本的應用。

關孝和 (1642 - 1708),日本人。他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筆算代數「傍書法」,提出方程組求解理論以及建立有關圓弧和球的幾何問題的理論等。

會田安明 (1747 - 1817),日本人。他創造了日本數學中首個表示「相等」的符號。

李善蘭 (1810 - 1882),清朝人。他創立了「尖錐」概念,也是《幾何原本》後9卷的譯者之一。很多重要的中文科學名詞,例如:代數、函數、方程式、微分、積分、級數、植物、細胞等都由他創造。

三上義夫 (1875 - 1950),日本人。他是《中日數學的發展》的作者。

高木貞治(1875 - 1960),日本人。研究「代數數論」,他是「類域論」的開創者。

拉馬努金,(1887 - 1920),印度人。他的研究和發現包括「拉馬努金θ函數」、「伽瑪函數」、「模形式」、「超幾何級數」、「發散級數」以及「質數理論」等。

熊慶來 (1893 - 1969),中國人。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定義了一個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的無窮級函數。

陳建功 (1893 - 1971),中國人。主要從事「實變函數論」、「複變函數論」和微分方程等研究,是中國「函數論」其中一位開拓者。

岡潔 (1901 - 1978),日本人,以「岡潔連接定理」知名。

蘇步青 (1902 - 2003),中國人。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淡中忠郎 (1908 - 1986),日本人,知名於建立「淡中-克萊恩對偶」。

華羅庚 (1910 - 1985),中國人。他以「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恆等式」、「華氏矩陣不等式」、「華氏引理」、「華氏不等式」等著稱。

陳省身 (1911 - 2004),中國人。他劃時代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一般公式」,以及「哈密頓流形」的示性類論。他引進的一些概念、方法與工具,已遠遠超出「微分幾何」與「拓撲學」的範圍,而成為整個現代數學中的重要構成部份。

小平邦彥 (1915 - 1997),日本人。他是「代數幾何」日本流派的奠基人。

伊藤清 (1915 - 2008),日本人。他是「隨機分析」的創立者,為隨機積分和隨機微分方程設立理論基礎,其研究被大量應用於金融數學。

岩澤健吉 (1917 - 1998),日本人,聞名於「代數數論」領域。

春木博 (? - 1997),日本人,專長為函數方程。他發現了平面幾何的「春木博定理」和「春木博引理」。

吳文俊 (1919 - 2017),中國人。他的主要成就在「拓樸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於上世紀70年代後期轉而研究「幾何定理機器證明」。

馮康 (1920 - 1993),中國人。他獨立創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歸化」和「自然邊界元方法」,開闢了「辛幾何」(扭對稱幾何) 與「辛格式」研究新領域,也是中國現代計算數學研究的開拓者。

山邊英彥 (1923 - 1960),日本人。他以解決希爾伯特第五問題而知名。

野水克己 (1924 - 2008),日本人。以「庫爾卡尼-野水積」及微分幾何基礎知名。

谷山豐 (1927 - 1958),日本人。他和志村五郎共同提出的「谷山-志村猜想」被英國數學家懷爾斯用來解決「費馬最後定理」。

永田雅宜 (1927 - 2008),日本人,以「永田環」聞名。

佐藤幹夫 (1928 - ),日本人。他在數論中,因L-函數的「佐藤-泰特猜想」而聞名

王元 (1930 - ),中國人。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卓越成果,先後證明了命題「3+4」和「2+3」,並以「華-王方法」備受推祟。

陳景潤 (1933 - 1996),中國人。以其「陳氏定理」表述「每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質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

潘承桐 (1934 -),中國人。他證明了「1+5」及參與證明「1+4」,從事「解析數論」的研究,在「均值定理」及「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作出重要的貢獻。

楊樂 (1939 - ),中國人。他以「張-楊定理」及「楊樂虧量關係」知名。

柏原正樹 (1947 - ),日本人。他與佐藤幹夫一起創立了代數解析及「D模理論」。

丘成桐 (1949 - ),中國人。解決了微分幾何中的「卡拉比猜想」,他的證明成為「丘定理」,而所發現的新空間稱為「卡拉比-丘流形」,對「超弦理論」十分重要。

森重文 (1951 - ),日本人。專於「代數幾何」和「雙有理幾何」,他的「三維代數簇」分類被稱為「森重文綱領」。

望月新一 (1969 - ),日本人。專注於「數論」工作領域,包括算術幾何及「霍奇理論」等。

吳寶珠 (1972 - ),出生於越南。他因證明朗蘭茲和謝爾斯塔德的「自守形式基本引理」而知名。

陶哲軒 (1975 - ),第二代澳洲香港移民。目前主要研究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和表示論。 他與格林提出的「格林-陶定理」,是一個證明關於質數組成的等差數列的定理。

米爾札哈尼 (1977 - 2017),出生於伊朗。專長於幾何學,研究領域包括「泰希米勒理論」、「雙曲幾何」、「遍歷理論」及「辛幾何」,因研究曲面對稱性而成為獲得菲爾茲獎的首位女數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