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不勝數

古老的記數法

今天,我們的確難以想像遠古人類對「數目」的概念是如何產生的。不過隨著日常生活漁耕狩獵以至作戰的收獲,漸漸地出現了用刻劃符號、籌算、結繩等各種不同的記數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記錄和管理所擁有物資的數量。

屈指可數與逐一對應

掰手指頭計數的方式一直保持到現在,只是當人們發現10個指頭不夠用了,那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10個腳趾頭也算上,可是也不足以解決問題。於是人們開始利用身邊易於取得的物品,例如用小石頭、樹枝或者貝殼等,逐一對應點算牛羊的數量。不過這些用來記數的物品容易散亂,也不方便携帶和保存。

刻劃記數

在木頭、石板、骨頭等上的刻痕記數方式從史前就開始使用,在中外文獻中都有記載和實物標本存在。中國早於公元前16至11世紀,已在甲骨文上記數。蘇美爾人在發明了使用黏土保留數字訊息,做法是將各種形狀的小黏土記號像珠子一樣串在一起,後來又把數字符號刻在黏土塊上,燒製成記數泥板。古巴比倫初期,人們使用筆針在黏土上刻出楔形符號,而且逐漸發展出六十進制。

算籌與籌算

中國商代占卜盛行,用現成的小棍條來計算,這是最早的算籌。算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普遍地使用。中文字「籌」和「算」都帶竹頭,可見算籌多數以竹子製成,不過也有以木、獸骨、象牙等的製品。算籌的特點是易於攜帶,隨時隨地可以取出計算。「籌算」是指利用算籌計算的方法。算籌擺放的方式有不同的意義,豎式的算籌代表個位、百位、萬位等,橫式則代表十位、千位、十萬位等,這是一種十進制的計算工具。

結繩記事

中國《周易 • 繫辭下》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吳人虞翮解釋為「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 在遙遠的南美洲,古代印加人也同樣使用繩索和繩結來記錄,稱為「奇普」。每件「奇普」總有一條橫向主繩,上面垂掛了很多打了結的垂直繩索,然後上面再排上第二層或者更多的層數。1923年科學家利蘭洛克發表「奇普」使用十進制,每根繩子最底層的結代表個位,較高層次的結則依次代表十、百、千位等,因此這是一種由繩索編製成的計算工具。

互動遊戲

觀察站著的印加信使,他手上拿著的就是「奇普」。從不斷的研究中總結,繩結的種類與位置、繩索的方向與層次、所用繩索的顏色及間隔等,都對照真實世界中的物品數量。「奇普」除了用來記錄莊稼收成、稅收、人口或者其他訊息之外,也用作年度獻祭者的死亡計數器。

冷知識

古人把算籌放入袋子或筆筒中隨身攜帶。唐代曾經規定,文武官員都必須備有算袋,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