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呼台 (俗稱call台) 的作用是幫助別人把訊息傳達給傳呼機的機主,不同種類的傳呼機有不同的方式傳達訊息。如果您想知道得更多,請在工作枱上的電腦中查閱傳呼服務的資料;也可以體驗傳呼的工作,依照電腦的指令輸入訊息,測試您有沒有做「文字call機」時代傳呼人員的潛質。在較早期「數字call機」的年代,傳呼人員必須將傳呼訊息轉換成為數字代號才發送至目標機,然後由機主自行翻譯訊息。如果您也想體驗一下這項工作,請參考布幕上的資料拼湊出自己的「傳呼密碼」,考考其他人是否能夠順利讀懂意思。
1977年,澳門先後有數間傳呼公司成立為客戶提供24小時的傳呼服務。這項服務並非免費,用戶除了購買傳呼機和向傳呼公司支付服務費外,還要向政府繳納牌費。早期的用戶主要是警察、記者、經紀、醫護人員、的士司機等並非在固定地點辦公,但必須經常保持聯繫的工作者,其後因為使用方便和價格低廉,連家庭主婦和學生都使用。然而,對比1994年最高峰期幾達5萬用戶,2014年底只有865個公共傳呼機用戶。
最早期的傳呼台依靠傳呼員手寫記下需要傳送的訊息在俗稱「call紙」的編號咭上,直至90年代服務量大增才採用電腦系統進行操作。當有人打電話要求尋找機主,傳呼員馬上在電腦上紀錄電話號碼和內容,然後發訊通知機主打電話「覆機」查詢留訊。傳呼公司為了應付日益增多工作,大量聘請兼職人員。您可以在這個模擬的傳呼台,扮演為用戶「落call」的傳呼員,體驗80至90年代眾多兼職者的「集體回憶」!
傳呼機是一種接收呼叫訊號或及短訊的小型電訊設備。澳門人習慣稱之為「CALL 機」,但國內及台灣分別稱「尋呼機」或「呼叫器」,其中以音頻傳呼機、數字傳呼機和文字傳呼機於澳門本地流通最廣。
澳門人稱音頻傳呼機為「BB機」,因其功能發出BB聲而得名。這種70年代出現的傳呼機功能非常簡單。當有人要找機主,他必須首先致電傳呼台留下回覆電話或留言,此時傳呼台啟動機主的「BB機」發出響聲,提醒機主打電話「覆機」獲取留言,然後才可以撥出另一通電話回應找他的人。機主在整個過程中至少要撥出2通電話才能知道真正的訊息,所以功能上稱不上方便。其後市場上出現所謂「四聲機」,那是能夠發出4種不同類別聲音的「BB機」,讓機主可以預先設定某類聲音代表特定的電話號碼,從而減省來回覆電的煩惱。
傳呼機上有顯示屏,而且能夠顯示阿拉伯數字的「數字機」在80年代中面世。因為它能夠讓機主一目瞭然應回覆的電話號碼,而且也可以顯示大量數字,傳呼公司設計一些數字代號卡,讓機主對照某一組數字所代表的訊息,例如發訊人的姓氏、「返回家」、「等一會」、「生日快樂」等,減省了機主每接傳呼即要「覆機」。當然,如果傳呼的訊息內容複雜,無法利用數字代碼,機主還是需要「覆機」向傳呼台查詢留言。由於「數字機」的功能方便,「BB機」很快就被淘汰。
80年代末在澳門市場出現的「英文傳呼機」比數字代碼更加清晰詳盡,因為簡短的英文字串直接顯現於傳呼機屏幕上,讓機主馬上瞭解訊息內容也不必「覆機」。然而無法傳送中文訊息的「英文機」的確難以通行於以中文為主要溝通語言的澳門市場,直至90年代初「中文傳呼機」面世才解決直接顯示漢字的難題。傳呼公司在促銷「中文機」的同時,也增加傳呼以外的更多功能,例如財經資訊、交通消息、天氣報告、星座及生肖運程等,將傳呼機推捧成為潮流的裝置。
在數字傳呼機的時代,傳呼公司預先設定代表一些常見的姓氏、暱稱、留言等的數字代碼,同時也製作一些代號卡讓傳呼機的用戶對照,從中找到相應訊息或者電話號碼。這些代號就像密碼一樣,由每家傳呼公司視乎需要各自設定別具特色的碼表。按照以下的代碼,您可以嘗試拼湊自己的「傳呼密碼」,看看其他人能不能夠順利解讀?
有關通訊博物館
聯絡
其他
其他網站
到訪人數:
最後更新日期: 1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