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澳門高樓大廈日漸增多,可是不少家庭仍然選擇原地安居,反正那時大部份家庭都安裝了固網電話,無論閒聊或者議事也方便得多。您看到這家人廳中牆角處擺放的黑膠唱片嗎? 何不拿起一張唱片放在唱機上播放,且聽內容是什麼? 當然,您也可以撥打電話,從擺放在旁邊的電話簿中查閱相關的資訊。澳門人在這個年代已經可以安坐家中撥打長途電話,茶几上的電話費單和另外的單據正是當年撥打長途電話的資料,同時也擺放了舊報紙讓我們回味當年的新聞。電視機也是80年代家庭的必備設置,它正在播放1984年澳門電視台啟播的片段嗎?
大量國內同胞及海外華僑在70年代移居澳門,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意味著需求更多更普遍的電話服務。此時郵電廳擴建了自動電話交換系統使澳門各區電話增至2000條線路,另於氹仔和路環分別新建600條線路的自動電話交換系統也投入服務。由1978年起,市區電話改為合約方式辦理而且不再限制使用次數。澳門政府在1981年批給電訊專營服務,大力推動加快網絡開拓和技術革新。從此,電話成為市民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訊工具。
澳門在80年代出現直撥長途電話服務 (IDD),使接線生撥接長途電話走進歷史。雖然此時大多數長途電話依舊需要經由香港轉撥至終點地,但不久之後澳門就能夠與世界各地直接通話。由於技術發展成本降低,長途通話的收費也逐步下降,直撥長途電話成為電話中的必備功能。
國際長途電話號碼在80年代以前都必須人手接線,操作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延誤,而且除了通話費也必須額外支付接線費,因此收費並不便宜。1982年8月,澳門終於推出「直通國際長途電話」服務往香港。雖然當時的長途電話已經接通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仍須先撥至香港,再經由香港的衛星天線才能接駁至終點地。
1984年中,裝置在路環的第一座人造衛星天線落成啟用後,澳門從此全面直接與外面的世界接通。此後,每當我們直撥長途電話時,以01代表香港,00代表世界各國的國際線號碼。1984年撥往香港的長途電話首3分鐘收費6~12圓、葡萄牙54~72圓、北京36~60圓、廣州8.4~14圓、台灣36~48圓,相對於60年代的通話費各有增減,而這一年銀行文員的月薪大約是2000多圓。1990年,IDD的使用量已增至2千萬次。
自從香港在1967年啟播免費電視廣播之後,當時澳門的新興娛樂就是全家去冰室或者涼茶舖看電視,也有小朋友放學之後,帶著自己的小板凳到鄰居家看老師再三交待不准看的“摔角”和“超人”節目。不過70年代的澳門天空很快地被每家每戶從屋頂或者窗口豎出街外的“魚骨”天線所佔據。從一家人吃晚飯的時間開始,邊吃邊看電視變成每天的例行公事。
澳門的人口從70年代初約25萬人增加至80年代中約30萬人,除了海外華僑之外,就是來自國內的移民。當年的澳門年輕人雖然較先輩有較多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但礙於澳門的工商業發展規模較小和選擇不多,所以不管男女,很多人都選擇應聘工廠從事當年最興旺的製衣和玩具製造等行業。當他們辛勤工作稍有積蓄時,都設法購買電器產品寄返或者帶回給家鄉的親友以表心意。
70至80年代一般市民大眾居住的房屋其實與今天的並無太多差異,但相對來說物質生活就沒有那麼豐富。很多家庭的電視機都是在70年代中甚至較後一段時間才購買的。澳門廣播電視公司在1984年中啟播,澳門終於也有了自己的電視台播放每年的大賽車。除此之外,每一個家庭也必須有當時得令的新興家品,就是電話。雖然申請電話並不容易,但以後就不必要專程跑出去中區排隊打長途電話,而且很快就可以安坐家中自己撥打長途電話問候遠方的親人。從茶几上的電話單可以看到當時的電話費其實也不便宜,通常在節日期間才會撥打長途電話。
有關通訊博物館
聯絡
其他
其他網站
到訪人數:
最後更新日期: 1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