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澳门高楼大厦日渐增多,可是不少家庭仍然选择原地安居,反正那时大部份家庭都安装了固网电话,无论闲聊或者议事也方便得多。您看到这家人厅中墙角处摆放的黑胶唱片吗? 何不拿起一张唱片放在唱机上播放,且听内容是什么? 当然,您也可以拨打电话,从摆放在旁边的电话簿中查阅相关的资讯。澳门人在这个年代已经可以安坐家中拨打长途电话,茶几上的电话费单和另外的单据正是当年拨打长途电话的资料,同时也摆放了旧报纸让我们回味当年的新闻。电视机也是80年代家庭的必备设置,它正在播放1984年澳门电视台启播的片段吗?
大量国内同胞及海外华侨在70年代移居澳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意味著需求更多更普遍的电话服务。此时邮电厅扩建了自动电话交换系统使澳门各区电话增至2000条线路,另于氹仔和路环分别新建600条线路的自动电话交换系统也投入服务。由1978年起,市区电话改为合约方式办理而且不再限制使用次数。澳门政府在1981年批给电讯专营服务,大力推动加快网络开拓和技术革新。从此,电话成为市民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讯工具。
澳门在80年代出现直拨长途电话服务 (IDD),使接线生拨接长途电话走进历史。虽然此时大多数长途电话依旧需要经由香港转拨至终点地,但不久之后澳门就能够与世界各地直接通话。由于技术发展成本降低,长途通话的收费也逐步下降,直拨长途电话成为电话中的必备功能。
国际长途电话号码在80年代以前都必须人手接线,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延误,而且除了通话费也必须额外支付接线费,因此收费并不便宜。1982年8月,澳门终于推出「直通国际长途电话」服务往香港。虽然当时的长途电话已经接通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仍须先拨至香港,再经由香港的卫星天线才能接驳至终点地。
1984年中,装置在路环的第一座人造卫星天线落成启用后,澳门从此全面直接与外面的世界接通。此后,每当我们直拨长途电话时,以01代表香港,00代表世界各国的国际线号码。1984年拨往香港的长途电话首3分钟收费6~12圆、葡萄牙54~72圆、北京36~60圆、广州8.4~14圆、台湾36~48圆,相对于60年代的通话费各有增减,而这一年银行文员的月薪大约是2000多圆。1990年,IDD的使用量已增至2千万次。
自从香港在1967年启播免费电视广播之后,当时澳门的新兴娱乐就是全家去冰室或者凉茶铺看电视,也有小朋友放学之后,带著自己的小板凳到邻居家看老师再三交待不准看的“摔角”和“超人”节目。不过70年代的澳门天空很快地被每家每户从屋顶或者窗口竖出街外的“鱼骨”天线所占据。从一家人吃晚饭的时间开始,边吃边看电视变成每天的例行公事。
澳门的人口从70年代初约25万人增加至80年代中约30万人,除了海外华侨之外,就是来自国内的移民。当年的澳门年轻人虽然较先辈有较多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但碍于澳门的工商业发展规模较小和选择不多,所以不管男女,很多人都选择应聘工厂从事当年最兴旺的制衣和玩具制造等行业。当他们辛勤工作稍有积蓄时,都设法购买电器产品寄返或者带回给家乡的亲友以表心意。
70至80年代一般市民大众居住的房屋其实与今天的并无太多差异,但相对来说物质生活就没有那么丰富。很多家庭的电视机都是在70年代中甚至较后一段时间才购买的。澳门广播电视公司在1984年中启播,澳门终于也有了自己的电视台播放每年的大赛车。除此之外,每一个家庭也必须有当时得令的新兴家品,就是电话。虽然申请电话并不容易,但以后就不必要专程跑出去中区排队打长途电话,而且很快就可以安坐家中自己拨打长途电话问候远方的亲人。从茶几上的电话单可以看到当时的电话费其实也不便宜,通常在节日期间才会拨打长途电话。
有关通讯博物馆
联络
其他
其他网站
到访人数:
最后更新日期: 1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