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數千年前已將野馬馴化為家畜,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馬成為我國其中之一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馬的神經系統發達、聽覺和嗅覺敏銳、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物體,這使馬能形成牢固的記憶,故有「老馬識途」之說。雖說馬曾在人類歷史中象徵勝利、主權和財富等,但在現代,馬仍是解剖學、系譜學和運動科學中的關鍵模型生物。馬在中國文化中包含祝福、祈禱、激勵、成功等的象徵意義。在十二生肖中,生肖「馬」排行第七位,相應的地支是「午」。
與馬相關的成語眾多,今天我們仍常用作對同類事物的詮釋。澳門郵電在二○○七年發行由廖文暢設計的《成語 II》小本票,當中收錄了兩個與「馬」有關的成語。其一是「指鹿為馬」,講述意圖謀奪帝位的趙高刻意駕鹿隨秦二世外出,並把鹿指說成馬。豈料秦王竟不相信親眼看到的事實,反而相信趙高的說法。因此後世以這故事來比喻刻意顛倒黑白和混淆是非。
「車水馬龍」的典故源自漢章帝時,馬太后因反對加封自己兄弟為侯,阻止外戚干涉朝政而受世人尊敬。現在這一成語用作形容來往的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景況。
日本郵政在一九九○年寫信日發行了一張貼上由永田萌設計的郵票的極限明信片,可見在雪白的馬馱上載著郵袋派遞郵件的仙子。此外,澳門郵電於二○一三年發行的《消防局成立一百三十周年》小型張中,一輛載著消防水泵的馬車正在馬路上奔馳。當然,提及馬路,確實是指古時可供馬匹馳行的大路。但在現代的意義來說,「馬路」是為紀念蘇格蘭工程師約翰·勞登•馬卡丹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築路方式,然後以其姓氏命名。隨著該新式技術傳入中國,這一名稱也被順理成章地音譯為「馬卡丹路」, 簡稱「馬路」,即今天我們熟知的「馬路」一詞的由來。
香港郵政在二○○二年,發行了由關信剛設計的馬年金銀郵票珍藏套摺,郵票上的馬兒以二十二克拉金箔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純銀燙印壓製而成,造工精細。配以綠底白線青竹圖案,馬兒更顯生意盎然。澳門郵電在二○一四年發行由林子恩設計的第三輪馬年郵票,小型張上是一枚木馬造型的菱形郵票。
列支敦士登郵政從二○一一年開始發行生肖郵票,以四枚郵票組合、帶有濃厚中國特色且使用鐳射鏤空技術製作的馬年小版張是這一系列的第二個發行,以喜氣洋洋的中國紅、配上燙金的漢字和剪紙元素,確實吸引集郵者的喜愛。另一枚也是紅色背景含一枚郵票的小型張是加拿大郵政首輪生肖票中的馬年郵品,這枚在二○○二發行的小型張,中央的圖案採用了天圓地方的設計、既似中國古代錢幣,也有中國古代園林的風味。八角型的黑窗框和豔紅色的剪紙馬在壓印和磨光工藝的加持下,盡顯隔窗觀望二月桃花盛開的效果。
©2025 Communications Museum of Macao, C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