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最好玩」研究計劃


這是由通訊博物館與澳門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合作,在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推出的科學活動。我們希望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和獨立研究的潛能,提高他們對科學的思考力、創造力與技術創新能力,並藉此推動公眾關注科學研究、普及科學知識和發揚科學精神。

本次計劃以「戲棚內的聲音」為主題。由於必須於演戲現場測量,我們只能夠邀請了利瑪竇中學、培正中學、陳瑞祺永援中學、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和嘉諾撒聖心中學各自派出2組同學參加。

場地及背景介紹

物體振動能夠產生聲音,但讓我們能夠聽得到的聲音必須經過介質的傳播,例如空氣。一般來說,量度聲音強度的單位稱為分貝(dB)。

現代的媽閣大戲棚依然使用竹枝搭建,頂部和四周以尼龍帆布鋪蓋。大戲棚包括戲臺和觀眾席,戲臺上裝置有布幕,並以最底層的背幕分隔表演的前臺與後臺,戲棚外面則裝飾了花牌和綵旗。戲棚內聲音的源頭主要是戲臺上的樂隊彈奏和表演者發出的聲響,以及戲臺下欣賞粵劇節目的觀眾。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是一種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

粵劇的樂隊稱為「棚面」,從觀眾席望向戲臺左邊就是樂師們的工作位置。傳統粵劇音樂中稱吹管、彈撥和拉弦的樂器為「文場」,領奏者稱為「頭架」;鑼鼓等擊樂被稱為「武場」,領奏者稱為「掌板」。從上世紀20~30年代將西方樂器加入粵劇的樂隊演出直至今天,現代「文場」使用的樂器包括高胡、小提琴、大提琴、阮、簫、笛、椰胡、喉管、色士風及揚琴等,而「武場」則使用卜魚、沙的、大沙的(梆鼓、雙皮鼓)、木魚、碰鈴、鑼、高邊鑼、文鑼、鈸、小鑼(勾鑼)、大堂鼓、戰鼓等樂器。

粵劇的表演者“大老倌”的「行當」(角色分類及造型劃分) 可分成:生(男性人物)、旦(女性人物)、淨(花面,象徵性格突出的人物)、末(年紀較大男性)、丑(滑稽人物)等。「唱腔」是指戲曲中獨白或者對白以外的歌唱部份,藉此表達扮演角色的感情和思想、刻劃人物的性格和開展故事的情節。粵劇的唱腔音樂主要分板腔、曲牌及說唱三大體系。

容納數百觀眾的媽閣大戲棚空間頗大,但這不是一個密閉的空間。戲棚四邊鋪蓋的尼龍帆布除了遮風擋雨的作用,並不足以阻隔聲音從戲棚內傳送到戲棚外。因此,即使戲臺上「棚面」和大老倌器演唱發出的聲響經由放大器,從喇叭傳送至戲棚的每一角落,卻不能夠保證每一個座位的觀眾都能夠清楚地聽到完美的聲音。

測量報告
  1. 「找尋聲波在場內較平均的點」
    利瑪竇中學:林漢星、陳頌德,指導老師:何慧妍、符沐甘、黃易行
  2. 「戲棚內的聲音」
    利瑪竇中學:黃泳聰、侯曉彤,指導老師:何慧妍、符沐甘、黃易行
  3. 「戲棚內的聲音」
    培正中學:鄭婉芬、黃雯欣,指導老師:沈世傑
  4. 「戲棚內的聲音 –聽不到的噪音? 探討居民與戲棚間的關係」
    培正中學:陳弘希、鄧子俊,指導老師:沈世傑
  5. 「表演場地不同位置的分貝研究」
    陳瑞祺永援中學:葉紫昕、王逸飛,指導老師:蔡亮
  6. 「表演不同節目的分貝研究報告」
    陳瑞祺永援中學:容志匡、區思行,指導老師:蔡亮
  7. 「戲棚內的音量」
    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黃珂琪、羅嘉雯,指導老師:李琦
  8. 「戲棚內的聲音」
    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劉蘊淇、鄺嘉文,指導老師:李琦
  9. 「戲棚的隔音效果分析」
    嘉諾撒聖心中學:岑美茵、陳嘉雯,指導老師:林泰龍
  10. 「戲棚的聲音之聲音的分佈」
    嘉諾撒聖心中學:何恩彤、趙芍瑤,指導老師:林泰龍

到訪人數:

最後更新日期: 6/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