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亦有缘」特别展览

童年士多

童年士多

超级市场在上世纪60~70年代尚未兴起,澳门的大众市民习惯每天到街市买菜买肉,杂货铺和士多就像今天的超市,是我们购买粮油杂货以至零食汽水的去处。参观者可以在那个电话尚未普及的时代,开启 「通记」的收音机来收听当时的情况,估量摆卖的商品暸解当年的物价。既然电话并非每家每户必有之物,不能够面谈的事务以邮递和电报通传亦已足够。您可以在「通记」门边上信箱中找出邮件一看,或者走进小铺,仰头寻找高挂著的电报单就知道当年的状况。如果有人必须要打电话,那些年像「通记」一样的士多或者商铺就是让人借电话的好去处。让我们来尝试借用电话一趟,也顺便翻翻看旁边的记事簿吧!

信箱

信箱

上世纪60年代之前,电话在澳门的使用并不普遍,因此邮递成为澳门人最主要的通讯渠道。各式私人函件、政府公函、商业文书和票据等大都采用平邮寄递,而航空或者挂号邮件以至电报因为资费昂贵,一般市民大众并不常用。

更多资料

电报

电报

在60年代,电报几乎是遇到紧急情况时最快速有效的对外联系方式,但拍发电报的收费并不便宜。发报人得首先将简略的文字内容填写在发报单上,如果是中文还得对照转译成电码才能够交由电报员拍发。同样,当邮差派送外来的电报给收报人时,电报上的电码也需要被还原成可阅读的文字。

更多资料

士多电话

士多电话

从60至70年代中期,电话的使用量逐渐地增长,不过申请一具电话的费用依然昂贵且手续繁复,再者各区也未必铺设有足够的地底缆线满足服务。当居民必须打电话时,惟有向邻舍或者熟悉的店铺借用,甚至乾脆数户合夥申请,由其中一户充当众人的接线生,呼喊收听电话。

更多资料

国际长途电话

国际长途电话

60至70年代的电话一般只用于市区间通话。如需要用自己的电话拨打国际长途电话,却没有事先向邮电厅办理外地通话申请的话,就得像其他没有电话的人一样前往邮电厅,由接线生接线或者预约在特定时间内双方通话。当年的通话费十分昂贵,如非紧急情况,一般升斗市民可不愿意付这笔支出。

更多资料

收音机

收音机

50至70年代是电台广播的黄金时代,澳门电台和绿邨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风行一时。当时每家每户,甚至于工厂的女工们最爱的娱乐莫过于守候在收音机旁,追捧收听空中小说、红极一时大老倌的粤剧、国粤语时代流行曲和点唱节目。在台风的季节,小朋友和渔民最关注的是电台在什么时间广播1至10号风球的消息。至60年代中,装置在商店、咖啡室等公共场所的收音机每年需要缴纳牌费36.4圆,而家庭用收音机则每年牌费18.2圆。

更多资料

返回